[案例] 髖關節退化治療方式-骨內注射。髖關節、鼠蹊部疼痛,可能為骨髓發炎空洞化

文章發佈日期:2024/04/17
 
骨內注射是什麼?要打針打進骨頭??有那麼嚴重嗎???
髖關節退化 如何治療?各種治療方式有什麼優缺點?
你知道髖關節退化 不能過度伸展按摩嗎?甚至可能會導致更嚴重!
一起來看看
 
髖關節退化疼痛 鼠蹊部疼痛 病史
 
一位約50歲女性,因為髖關節疼痛、鼠蹊部長期疼痛而就診。
詢問病因:患者表示沒有車禍,或是明顯跌倒外傷。沒有喝酒,長期服用藥物、類固醇的病史等。幾年前髖部就慢慢痛了起來,而且去骨科照了X光,看起來也沒有明顯異樣。
 
患者表示沒有定期運動,也沒有跳舞、瑜伽等運動習慣。因此不像髖關節長期的運動磨損。
 
髖關節退化疼痛 鼠蹊部疼痛 理學檢查
 
一開始我幫她檢查,左髖活動度完全正常,右髖外展、內收皆會疼痛。
走路時,身體有避重步態。右腳不能完全踩身體重量,需要左腳幫忙分擔。
 
疼痛的範圍,大約就是 鼠蹊部 大腿根部 髖關節這一區。
患者表示:有時候痛前面,過一陣子會換到側邊,有時候會屁股深層痛,但是摸不到。又不像坐骨神經痛。
聽起來也是相當符合:髖關節退化 拉傷 髖關節撞擊症候群的表現。
 
髖關節疼痛 鼠蹊部疼痛,可能為髖關節退化
 
髖關節退化疼痛 鼠蹊部疼痛 治療過程
 
因此檢查後,我當時初步認為是一般髖關節退化的問題,只是還沒有嚴重到X光看得出來。
因為臨床表現完全符合髖關節退化的特徵。
因此患者在這一兩年內接受了5-6次PLT的髖關節注射治療,的確也有越來越好。
 
有一次,她因為其他問題去熟識的醫院骨科檢查,就跟她醫院的骨科醫師說了這個問題。
可能因為髖部疼痛問題比較久了(2-3年),醫院就幫他安排了磁核共振檢查 MRI(驚喜~)
 
但神奇的是,MRI 檢查結果發現,竟然是股骨頭發炎,產生了囊泡(subchondral bone cyst)
我查了文獻,認為應該是骨頭退化,骨髓發炎,使骨頭產生的空洞化表現。
 
髖臼(Acetabulum) 相對應的壓力點,也是產生一個泡泡,也是骨髓發炎,骨頭空洞化。
寬就囊泡常見大小為2-30mm左右,還有一個專有名詞稱為 Egger cyst(蛋蛋學者的囊泡?)
 
髖關節退化囊泡 網路圖非患者本人 Egger cyst=paralabral cyst
 
髖關節疼痛 鼠蹊部疼痛 磁核共振結果
 
髖關節退化疼痛1,鼠蹊部疼痛-骨髓發炎
 
髖關節退化疼痛2,鼠蹊部疼痛-骨髓發炎
 
患者剛好有帶MRI影像來,於是我測量了一下囊泡的距離,可以從前方打針入囊泡(受傷的骨髓),
打針的距離是5.15公分,目標是打到骨髓內,又稱為「骨內注射」
 
這個方法跟關節內注射比較不一樣,不是將藥劑直接打到關節內。
而是找骨頭比較脆弱的地方,試情況用針頭將骨頭表面鑽個小洞,再將PRP生長因子打入,治療骨髓囊腫的部分。
 
但骨內注射的時候,會比一般的關節注射更痠更痛,因為是打進骨髓內。
但治療效果 較純打入關節腔內更好。
 
骨內注射時,大概會長這個樣子
骨內注射
 
補充:膝關節退化囊腫
其實也是很常見的。若有發現也可考慮骨內注射。
 
膝關節退化囊腫 骨內注射-MRI
膝關節退化囊腫 骨內注射2-X光
 
 
髖關節疼痛 鼠蹊部疼痛 可能病因
治療髖關節問題,重點還是檢查出病因是哪一種:
 
A. 單純髖關節韌帶拉傷 鼠膝韌帶拉傷 (Hip strain)
B. 髖關節撞擊症 (Hip impingment)
C. 髖關節退化 (Hip OA, Osteoarthritis)
D. 髖臼囊泡空洞化 (Hip bone marrow lesion)
E. 內科問題-疝氣 婦產科問題
 
根據個別的原因做相對應的治療。
 
髖關節退化疼痛 鼠蹊部疼痛 檢查方式
以下四種是常用到的髖關節檢查方式
 
A. X光檢查-很重要也很基本的檢查
堡醫師也藉由X光檢查出很多髖關節的退化 撞擊問題
 
B. 理學檢查-由上例子可以看出理學檢查超級重要
由髖關節活動度-外展內收 鼠蹊部壓痛點 步態異常 等觀察可能的問題
 
C. 超音波檢查-可看出有無 髖關節積水 發炎 骨刺 等問題。
超音波導引 可幫助使PRP注射的部位更準確
 
D. 磁核共振 骨掃描-一般治療效果不佳時,可檢查出是否有骨頭囊腫
大型醫院才有的設備,有需要時可請醫師協助轉診檢查
 
髖關節退化疼痛 鼠蹊部疼痛 治療方式
 
A. 一般復健治療
熱敷 短波 超音波 深層電療等
若狀況不嚴重,只是一般韌帶拉傷,休息 熱敷 一陣子都會漸漸改善。
 
B. 震波治療 高能量雷射治療
若是較嚴重的韌帶拉傷,或是運動員等需要較快恢復,或是病程較久 做一般復健恢復太慢者可考慮。
震波治療 偏向破壞性 再建設。 體質不好 很怕痛 免疫有問題的盡量避免。優點是震波治療較深層
高能量雷射治療 偏向直接抑制發炎,直接修復細胞。優點是治療時不會疼痛,缺點是治療深度差震波一點點。
 
C. 徒手治療 運動訓練
肌肉不平衡、肌肉無力、臀肌失能等肌肉造成的問題,
需要『適度的伸展』髖關節。「積極的強化」髖關節周邊肌肉。
訓練的基本原則是:矯正骨盆前傾、強化核心肌群。訓練臀中肌臀大肌、伸展腿後肌 等。
 
這裡所謂的 適度,指的是髖關節問題 許多是伸展太多所造成。若已經有組織受傷,伸展、按摩通常無效或是反而更嚴重。
髖關節特性不適合過度伸展或按摩。 這點非常非常的重要請切記
如有疑問請諮詢醫療人員。
 
D. 注射治療
若狀況較嚴重,或上述治療效果不佳,可考慮注射治療。
可考慮注射至:髖關節、髖後關節囊、髖關節周邊韌帶。下背注射、梨狀肌注射等。
終極方案為:骨內注射
若真正決定要進行骨內注射,最好還是有磁核共振 MRI 影像較佳。方便計算病灶囊腫位置、進針位置、進針距離等資訊。
 
髖關節退化疼痛 鼠蹊部疼痛 骨內注射結論
 
髖關節有點像三不管地帶:
髖關節不可以過度伸展按摩,又位處肌肉深處,讓治療師下手難度提高許多。
骨科通常管你有沒有嚴重到要開刀,不開刀就吃藥。
結果不想開刀的患者都跑來復健科醫師這裡了。
 
髖關節問題比較複雜,常常合併下背、骨盆、周邊韌帶,甚至生殖器官、疝氣(不要懷疑 我看過許多)等等可能。診斷費時費力
以往在注射髖關節及周邊韌帶,效果也不錯,但就是有少部分人沒辦法改善再更多一點點
或許 骨內注射 可以補全這塊失落的拼圖。
 
有需要參考另外的髖關節注射案例,可參考 PRP治療文章的 下半部分。
PRP自體血小板增生療法-為什麼治療沒效?如何使治療有效果?

TOP